位置:主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科研 > 正文

浅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日期:2011-10-25 来源:易倍emc官网 作者:易倍emc官网 点击:

谢志红  易倍emc官网  435000

 要: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而且从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同时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发挥。

关键词职教课改 存在问题 实施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 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但是,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和力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尤其是课程改革,更是一切改革的关键所在。

1.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结构不合理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个学科专业中,所开设的各门课程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问题,有的表现为课程门类不全,新的需要的课程开设不出来,而有的不需要的旧的课程又删除不掉.应有的没有,不应有的却有。此外课程门类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有的开设过多,有的开设过少,这就造成了比例结构上的不合理。二是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学生的学习也是界限划定,缺乏选修、跨修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不符合现代生产和生活具有综合性、变通性、流动性的需要。三是课程门类繁琐过多,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这三个方面的表现使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失去了合理性,既不合乎现代专业课程创新、更新、革新的要求,又不合乎现代科技知识之间联系、渗透、结合的特点,因而难以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复合性的实用人才。

1.2 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势

这里主要指各门专业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是陈旧落后的,课程设置基本沿袭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模式,仍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1.3课程缺乏实用性,对就业不利

职业教育学校中开设的许多课程缺乏实用性,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而知识、技术等也都是过时的,跟不上需求,因而缺乏实际的应用性。据学生们反映,课程中的内容听起来都对,教师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这种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在各学校课程结构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1.4课程中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

一是在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一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既像大专院校.又像普通中学,专业课使用教材大多是大专教材的浓缩本,文化课教材又像普通中学的翻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二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需讲的知识过多,而操作、练习和实验较少,尤其是生产中应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操作、练习和实验安排少了.难以学以致用。这一问题不符合职业教育课程应有的特点。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性、技术性较强,对这样的课程,必须尽量多地安排操作、练习和实验,以能使学生适应其未来社会的需要。

2.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树立的新理念

2.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应该是一句套话、空话,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对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树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2.2 以素质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从技能为本位到能力为本位。技能为本位的理念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职业紧密结合,以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工作的具体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而能力为本位的理念是在新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产生的,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就业变动、劳动力流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做好选择。而进入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课程的理念再一次发生了新的变革,由能力为本位转向以素质为本位,这是在知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变革。据了解,我国职业人才、劳动力在国际劳动市场上竞争力低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全面素质差,不适应人才素质与国际接轨的新需要。所以,在即将到来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开拓创新,努力坚持和体现以素质为本位的新理念。

2.3 以终身学习为主要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终身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由此而形成的理念应该成为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或原则。职业教育新课改要坚持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就必须做到,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全面素质的过程中重视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终身能够自己学习,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在课程中更多地充实有关思维、知识形成、认知方法等内容,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课程呈现和表现的过程中,更多地增加学生自已探究,自己发现新知,自己发展新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 终身学习的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前者重学,后者重教;前者重视过程与方法,后者重视知识体系;前者以学生为主体,后者以教师为中心;前者重创造.后者重识记。终身学习课程的这些新特点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是应该加强和发扬的。所以,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应该研究终身学习的思想内容,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

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3.1 坚持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相

了解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确定了课程目标,就要选择相应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对能否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培养目标是课程计划的灵魂,课程设置及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从根本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而课程设置又是课程计划的核心。一方面,课程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必需组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也必须以培养目标作为依据,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客观条件,对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管理,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兼顾社会发展、学科体系与学生身心教育的课程模式,以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模式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以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工具课(计算机应用)、专业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技能课)和实习课为结构的五个课程体系。

3.2 坚持现代课程理论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

现代课程观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三个系统:一是认识系统,主要是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组合;二是情感系统,主要是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技能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这三大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人的这种心理结构的整体性,要求所学的课程是全面的,内容结构是完整的。 课程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课程现代化的特点是:教学的内容和目的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对学生心理的、生理的、智能的、审美的、精神的、人格的全面发展。其教学内容及计划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及课程的富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与教师指导下的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教育技术现代化成为可能。现代教育技术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灵活多样且具体形象,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突出作用。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兼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使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导向性。

3.3 要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做到理论先行,组织一支职教课程改革专业研究队伍,除了有教育工作者、行业专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参加外,还应汇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方面专家参与,各方专家站在各自领域的前沿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课程发展的基本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加强教师培训,普及教育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研究方面的素质。专业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业务素质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制定教师培训提高计划,实施以校本培训和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提高培训为主的专业师资培训工程,切实提高教师素质,逐步使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决不是一个职教理论研究者能够单独完成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制定正确的规划,采取合理的步骤,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用人单位通力协作,共同完成课程改革的重任。 首先,完善学术参与机制。建议成立全国性职教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集多方专家参与职教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及改革实验的指导工作。其次,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专门的责任机构负责规划、协调和管理。再次,将学术与行政机构有机结合,使课程改革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进。由学术研究机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教育行政部门选择实验学校进行新的课程方案的实验论证和探索,实验由专家工作组进行全程指导,实验结果由教育专家和企业家进行评估,当新课程体系验证有效后,再通过行政逐步推广。使课程改革成为一种连续的社会性行为,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与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3]刘彦文.论课程的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228

[4]孟宪平.试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J),职教~20021

 [5]秦虹.对中职与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认识[N],天津教育报.2002,1122

教学科研
本栏最新文章
全站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6-2017 易倍emc官网 - emc易倍官方网站

联系我们Contact

学校地址:湖北省黄石市发展大道155号
联系电话:0714-6379887、6371620
备案编号:鄂ICP备10015714号-1

友情链接Links

国家教育部 湖北省教育厅 黄石教育网 鄂东职业教育集团 中国职业教育网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